皈依方式
《受戒持戒与护僧须知》第二章 第4节
皈依者在皈依时有五种方式,其中凡夫有四种,圣者有一种。
凡夫皈依的四种方式为:
-
以三宝为皈依处
-
接受弟子的身份
-
奉献自己
-
顶礼
以三宝为皈依处──就像搭巴士(Tapassu)和跋利卡(Bhallika)在皈依时说: “尊者,我们皈依世尊及法,愿世尊忆持我们为近事男。”
或者像阿拉瓦卡(Āḷavaka)亚卡在皈依时说:“我将从村到村,从城到城游历,礼敬正自觉者,及法的正法性。”
或者像亚思的父亲大富长者等人在皈依时说:“奇哉,尊者!奇哉,尊者!尊者,犹如扶起翻倒之物,显露覆盖之物,为迷途者指出道路,在黑暗中持来油灯,使有眼者得见诸色;同样地,世尊以各种方式阐明法。我皈依世尊、法及比库僧,愿世尊忆持我为从今天起终生皈依的近事男。
因此,以三宝为皈依处是指指出佛、法、僧三宝为自己的皈依处。
接受弟子的身份──皈依者可以如此说:“从今天起,我是佛、法、僧的弟子,请您忆持我!”
就像马哈咖沙巴尊者在遇见佛陀时如此说:“假如我可以遇见导师(satthā),那只是我所见到的世尊;假如我可以遇见善逝,那只是我所见到的世尊;假如我可以遇见正自觉者,那只是我所见到的世尊。……尊者,世尊是我的导 师,我是世尊的弟子。”如此为接受弟子的身份。
奉献自己──是指犹如致力于禅修业处的禅修者决意把自己奉献给三宝说:“从今天起,我把自己奉献给佛、法、僧三宝。”或者决意说:“我舍自己,我舍自己的生命,直到命终。我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,三宝是我的皈依处、庇护处、避难处。”如此把自己的身心什至生命奉献或舍给三宝。
如果真的能把自己奉献给三宝,就能深信佛陀的教法,依教奉行,而不会固执己见、贪生怕死或执着自己的身体。
顶礼──是指皈依者宣称:“从今天起,我只向佛、法、僧这三种对象行顶礼、问讯、起迎、合掌、恭敬,请您忆持我!”如此对佛法僧作恭敬礼拜。
就像梵寿婆罗门的情况一般:“梵寿婆罗门(Brahmāyu Brahmaṇa)从座而起,上衣偏袒一肩,向世尊(的方向)合掌后,以自说说出三次:‘礼敬彼世尊、阿拉汉、正自觉者!礼敬彼世尊、阿拉汉、正自觉者!礼敬彼世尊、阿拉汉、正自觉者!或许什么时候我们能与那位果德玛尊者见面,或许能有些交谈。’……当时梵寿婆罗门从座而起,上衣偏袒一肩,以头顶礼世尊足,以口吻世尊足,用手抚摸,并说出自己的名字:‘果德玛尊者,我是梵寿婆罗门。果德玛尊者,我是梵寿婆罗门。’”
有四种顶礼:
-
向亲族的长辈顶礼──在家人向母亲、父亲、亲族中的长辈顶礼。
-
因害怕而顶礼──因害怕或权威而向国王等人顶礼。
-
向老师顶礼──向传授、教导学问、知识或技术的老师顶礼。
-
向值得供养者顶礼──生起信心,相信对方是值得供养、恭敬者而行宗教顶礼。
在这四种顶礼中,前三种顶礼并不算皈依,只有最后一种行宗教顶礼才算皈依。
如果有释迦族(Sākiya)或可利雅族(Koḷiya)人心想:“佛陀是我们的亲戚”而顶礼,这样并不算皈依。若有人心想:“沙门果德玛受国王们礼敬,有大威神力,如果不顶礼可能对我不利”,因害怕而顶礼,这样并不算皈依。假如有人回忆起曾向佛陀在菩萨时学得某事,或在成佛后学取:“智者居于家,财产分四份,一份财享用,两份经商业,第四份储藏,以备灾难用。”如此类似的教法心想:“他是我的老师”而顶礼,这样并不算皈依。
如果有人以:“这位是世间最上值得供养者”而顶礼,四种顶礼中只有这种顶礼成就皈依。
如果已经皈依的近事男或近事女心想:“这位是我的亲戚长辈”而顶礼在外道出家的亲戚辈,他的皈依并没有破,顶礼信奉外道的在家亲戚长辈也是如此。若有人由于害怕心想:“国人都礼敬他,如果不顶礼可能对我不利”而顶礼信奉外道的国王,他的皈依也没有破。如果心想:“这位是我的老师”而顶礼自己学过世间知识或技艺的外道,他的皈依也没有破。但如果在家居士向除了佛、法、僧以外的任何对象行宗教顶礼,相信他们能保佑自己,或以他们为庇护处,他对三宝的皈依即因此破失。
圣者的皈依──是指圣者在通达四圣谛、体证圣道的那一刹那,完全去除了皈依的杂染,以涅槃为所缘,以作用而成就对整体三宝的皈依。也就是圣者在证得圣道的那一刻,即自动地皈依三宝,自然地成为佛教徒。